檢索【
A000366 】(人名:1 筆,群組:0 筆) :
說明 安清(ān qīng)
A000366 別名 Alternative Names:[正體中文] 安侯道人(
ān hóu dào rén),安世高(
ān shì gāo),高(
gāo),世高(
shì gāo),安侯(
ān hóu)
規範碼 ID No :A000366
舊編碼:B0406分類 Category:譯經
朝代 Dynasty:東漢;
籍貫 From:安息國(PL000000048413)性別 Gender:男
是否為僧人:是
是否為歷史人物 Historical Person:是
註解(精簡) Notes(simple):佛教初期之漢譯僧。本名清,為安息國王子。以孝行著稱,博學多聞。父歿後,捨其王位而皈依佛門,博曉經藏,尤精通阿毘曇學與禪。桓帝建和二年(148),經西域諸國至洛陽譯經,凡二十餘年,先後譯出《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十二因緣》、《八正道》等約三十四部,且為將禪觀帶入中國之第一人。(佛百:2052.2;佛光:2394)
註解(完整) Notes(full):
西元二世紀左右,為印度西北、波斯地方(今伊朗)之古王國(安息)王子。名清,字世高。從幼年起即努力於孝親,稟性聰明又好學,從內外典籍到醫學等都廣為涉獵,並且名聞遐邇。後因喪父而對無常生起強烈的體悟,於是將王位讓給其弟,從此出家修行。安世高博通經藏,尤其是精於阿毘曇學。另外他還非常重視禪經,有一說謂中國之禪法始於安世高。他在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時來到洛陽(一說為建和三年),開始著手翻譯百七十六部經典,大約在建寧三年(170年)時結束。同年在豫章建大安寺,年末因內亂而轉往江南,後又回到豫章,不過當他經過會稽時不幸遇上市井鬥爭,結果因無端捲入而身亡。安世高的譯作有《安般守意經》、《禪行法想經》、《道地經》、《陰持入經》等跟禪觀相關的典籍,其中又以初期的《安般守意經》對中國禪觀思想史的影響最大。其他跟阿含相關的則有《人本欲生經》、《長阿含十報法經》、《普法義經》、《四諦經》、《七處三觀經》、《八正道經》、《轉法輪經》、《一切流攝守因經》、《是法非法經》、《五陰譬喻經》、《阿難同學經》。而跟阿毘曇相關的有《阿毗曇五法經》和《阿毗曇九十八結經》等。(佛光:2394;インド仏教:026)作譯資料 :-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T0492a)
-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T0604)
- 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T1467a)
- 九橫經(T0150B)
- 普法義經(T0098)
- 是法非法經(T0048)
- 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T0724)
-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T0492b)
- 長阿含十報法經(T0013)
-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T0729)
- 漏分布經(T0057)
- 七處三觀經(T0150A)
- 太子慕魄經(T0167)
- 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T0525)
- 阿毘曇五法行經(T1557)
- 佛說出家緣經(T0791)
- 佛說佛印三昧經(T0621)
- 佛說罵意經(T0732)
- 人本欲生經(T0014)
- 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T0701)
- 佛說長者子制經(T0526)
- 佛說八大人覺經(T0779)
- 佛說處處經(T0730)
-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T0684)
- 佛說摩鄧女經(T0551)
- 四諦經(T0032)
- 五陰譬喻經(T0105)
- 佛說轉法輪經(T0109)
- 佛說八正道經(T0112)
-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T0602)
- 佛說鬼問目連經(T0734)
- 佛說奈女耆婆經(T0554)
-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T1492)
- 佛說大乘方等要慧經(T0348)
- 佛說阿含正行經(T0151)
-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T0356)
- 大比丘三千威儀(T1470)
- 迦葉結經(T2027)
- 佛說㮈女祇域因緣經(T0553)
- 尸迦羅越六方禮經(T0016)
- 一切流攝守因經(T0031)
- 阿那邠邸化七子經(T0140)
- 本相猗致經(T0036)
- 道地經(T0607)
- 佛說堅意經(T0733)
-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T0131)
- 佛說十八泥犁經(T0731)
- 陰持入經(T0603)
- 佛說阿難同學經(T0149)
- 禪行法想經(T0605)
- 佛說法受塵經(T0792)
- 犍陀國王經(T0506)
-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T0091)
-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T0092)
- 佛說自誓三昧經(T0622)
SameAs:Occurs in:問題回報(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