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A001673 】(人名:1 筆,群組:0 筆) :
開啟漢語拼音注音輔助(滑鼠移到漢語拼音即可看到) 切換生卒年至西曆(預設為格里高曆)說明
德洪(dé hóng ) A001673 別名 Alternative Names: [正體中文] 清涼慧洪(
qīng liáng huì hóng ),惠洪(
huì hóng ),覺範(
jué fàn ),寂音尊者(
jì yīn zūn zhě ),寶覺圓明(
bǎo jué yuán míng ),慧洪覺範(
huì hóng jué fàn ),寂音慧洪(
jì yīn huì hóng ),覺範洪(
jué fàn hóng ),慧洪(
huì hóng ),洪覺範(
hóng jué fàn )
規範碼 ID No : A001673
舊編碼: B1857 生年 Birth: +1071-01-01 ~ +1071-12-31
卒年 Death: +1128-06-07 ~ +1128-07-06
朝代 Dynasty: 北宋;南宋;
生卒年查詢字串 Birth-Death date Quote: 卒於:南宋, 高宗, 建炎, 二年, 五月,58歲
生年出處 Birthdate Reference: 依記錄推算。
卒年出處 Deathdate Reference: 「建炎二年夏五月,閱世五十八」(《僧寶正續傳》卷 2)
籍貫 From: 新昌(PL000000019705) 宗派: 臨濟宗 黃龍派
性別 Gender: 男
是否為僧人: 是
是否為歷史人物 Historical Person: 是
註解(精簡) Notes(simple): 宋僧。新昌喻氏(或謂彭、俞氏)。真淨克文禪師(1025-1102)法嗣,大鑑下第十四世。少試經於東京天王寺而得度,復謁克文得法。通唯識奧義,博覽群書,以詩聞名。後遭嫉入獄,踰年獲釋,遂棄僧服入九峰洞山,以文章自娛。著有《林間錄》、《禪林僧寶傳》、《高僧傳》、《冷齋夜話》、《石門文字禪》、《法華合論》、《楞嚴尊頂義》等。(X83n1578_p0701b10;佛光:6011)
註解(完整) Notes(full): 又名德洪,字覺範,自稱寂音尊者,真淨克文禪師法嗣。江西筠州新昌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併月而歿,乃依三峰靘禪師為童子,十九試經於東京天王寺得度。依宣祕大師深公講《成唯識論》,服勤四年。辭之南歸,依歸宗真淨禪師,研究心法,隨遷泐潭,凡七年,得真淨之道。顯謨朱世英請住臨川北禪,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漕使吳正仲請請住清涼寺,為狂僧誣以為偽度牒,且旁連訕謗事,入制獄一年,後由大丞相張商英特奏再得度,改名「德洪」。太尉郭天民奏錫椹服,號「寶覺圓明」。後又三次入獄。大觀元年春,結茅于臨川明白庵。建炎二年夏五月,示寂于同安,閱世五十八。(《石門文字禪》卷 24〈寂音自序〉;《僧寶正續傳》卷 2) 作譯資料 : 石門文字禪(JB135) 楞嚴經合論(X0272) 法華經合論(X0603) 臨濟宗旨(X1234) 智證傳(X1235) 禪林僧寶傳(X1560) 林間錄(X1624) 林間錄後集(X1625) 師徒關係 : [老師]
克文 (望月‧卷六‧附錄:047)著述、史傳、研究論文 Works: [史傳]
《嘉泰普燈錄》卷 7 《佛祖歷代通載》卷 1 《僧寶正續傳》卷 2 《石門文字禪》卷 24〈寂音自序〉 勅建淨慈寺志‧卷10‧覺範惠洪 [著述]
《冷齋夜話》十卷 《天廚禁臠》三卷 《智證傳》一卷(《卍續藏》X63) 《林間錄》二卷(《卍續藏》X87) 《林間錄後集》一卷(《卍續藏》X87) 《楞嚴經合論》十卷(《卍續藏》X12) 《法華經合論》七卷(《卍續藏》X30) 《石門文字禪》三十卷(《嘉興藏》J23;《禪門逸書:初編》冊 4,台北:明文) 《石門題跋》二卷(臺北:新文豐,1985) 《禪林僧寶傳》三十卷(《卍續藏》X79) 《臨濟宗旨》一卷(《卍續藏》X63) 《雲巖寶鏡三昧》一卷(《智證傳》附,《卍續藏》X63) 《圓覺皆證義》二卷 (遺失) 《志林》十卷 (遺失) 《易註》三卷 (遺失) 《物外集》三卷 (遺失) 《甘露集》三十卷 (遺失) 《筠溪集》十卷 (遺失) 《語錄偈頌》一編 (遺失) 《起信論解義》二卷 (遺失) 《金剛法源論》一卷 (遺失) 《高僧傳》十二卷 (遺失) [研究論文]
Keyworth, George Albert. 2001. Transmitting the Lamp of Learning in Classical Chan Buddhism: Juefan Huihong (1071-1128) and Literary Chan.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劉楚妍 2008《洪覺範「文字禪」思想及其與士大夫之交遊》,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畢業論文。 吳靜宜 2004《惠洪文字禪之詩學內涵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畢業論文。 吳麗虹 1997《惠洪覺範禪學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畢業論文。 小島岱山 2001〈五台山系華嚴思想の中國的展開 (二) ── 慧洪覺範に與えた李通玄の影響〉,《印度学仏教学研究》98,頁 745-749。 小早川浩大 2004〈《林間録》に関する一考察〉,《駒沢大学大学院仏教学研究会年報》37,頁 45-64 (L)。 小早川浩大 2005〈《林間録》の《禅林僧宝伝》への引用について〉,《駒沢大学大学院仏教学研究会年報》38,頁 49-69 (R)。 小早川浩大 2005〈晩年の覚範慧洪の五家宗派観の変化について〉,《宗学研究》47,頁 245-250 (R)。 小早川浩大 2006〈《林間録》の諸本について〉,《宗学研究》48,頁 217-222 (R)。 小早川浩大 2006〈覚範慧洪に対する評価──《人天眼目》への引用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08,頁 157-160。 小早川浩大 2006〈覚範慧洪の開悟に関する一考察〉,《駒沢大学仏教学部論集》37,頁 299-312。 廖肇亨 2004〈惠洪覺範在明代──宋代禪學在晚明的書寫、衍異與反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4,頁 797-837。 張美鈴 2003《釋惠洪及其詞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畢業論文。 彭雅玲 2001〈創作與真理──北宋詩僧惠洪的創作觀與真理觀析論──以《石門文字禪》為討論中心〉,《臺北師院語文集刊》,頁 97-132。 林伯謙 2000〈惠洪非「浪子和尚」辨〉,《東吳中文學報》,頁 19-71。 林伯謙 2001〈惠洪《智證傳》研究〉,《東吳中文學報》,頁 83-124。 林伯謙、陳弘學編 2005《標點注釋智證傳》,台北 : 秀威資訊科技。 林嘉雯 2006《惠洪〈臨濟宗旨〉之研究》,臺北: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計畫審核報告書。 楊曾文 2004〈北宋惠洪及其《禪林僧寶傳》〉,《江西師範大學學報》37-1,頁26 - 29。 水野弥穂子 1995〈《林間録》から《正法眼蔵》へ〉,《道元思想大系》15,京都:同朋舎出版。 皮朝綱 1996〈慧洪以禪論藝的美學意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3.2,頁 56 - 60, 66。 胡艷惠 2003〈浪子和尚與佛門史遷──以「憤書說」探索《禪林僧寶傳》與 《史記》之交涉〉,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第十四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荻野独園 1973《近世禪林僧寶傳》,京都:思文閣。 蕭麗華、吳靜宜 2003〈蘇軾詩禪合一論對惠洪「文字禪」的影響〉,新竹:玄奘大學「佛學與文學學術研討會」。 蕭麗華、吳靜宜 2004〈惠洪詩禪的「春」意象──兼為「浪子和尚」辯誣〉,《佛學研究中心學報》9,頁 155-176。 藍慶尉 2005《惠洪「文字禪」研究》,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鄭群輝 1995〈瘦搭詩肩古佛衣──論北宋文學僧慧洪覺範〉,《韓山師範學院學報》4。 鄭群輝 1996〈論北宋高僧慧洪覺範的文學成就〉,《人海燈》1,頁 73-90。 釋見融 2008《北宋惠洪禪師──初探其生平、歷史形象及著作特色》,宜蘭: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畢業論文。 長谷川昌弘 1996〈《石門文字禅》よりみたる北宗禅宗史〉,《東海仏教》41,頁 1-12。 陳士強 1989〈《林間錄》蠡測--禪籍導讀之二〉,《法音》。 陳自力 2005《釋惠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雷維霖 2000〈一個禪師的文學養成教育──大慧與覺範慧洪的友誼〉,《中華佛學學報》 13.2,頁 369-384。 麻天祥 1992〈宋代禪宗的新視向──惠洪與文字禪〉,《1992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中國歷史上的佛教問題》,臺北:佛光出版社 。 黃啟江 1991〈僧史家惠洪與其「禪教合一」觀(上)〉,《大陸雜誌》4-80,頁 221-243。 黃啟江 1991〈僧史家惠洪與其「禪教合一」觀(下)〉,《大陸雜誌》5-80,頁 145-154。 駐錫地(字串) Active at: 江西筠溪石門寺;臨川北禪景德寺;筠州清凉寺
SameAs: Occurs in: 問題回報(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