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A001673 】(人名:1 筆,群組:0 筆) :


說明

德洪(dé hóng)
引用網址


別名 Alternative Names:
[正體中文] 清涼慧洪(qīng liáng huì hóng),惠洪(huì hóng),覺範(jué fàn),寂音尊者(jì yīn zūn zhě),寶覺圓明(bǎo jué yuán míng),慧洪覺範(huì hóng jué fàn),寂音慧洪(jì yīn huì hóng),覺範洪(jué fàn hóng),慧洪(huì hóng),洪覺範(hóng jué fàn)

規範碼 ID No :A001673
舊編碼:B1857
生年 Birth:+1071-01-01 ~ +1071-12-31
卒年 Death:+1128-06-07 ~ +1128-07-06
朝代 Dynasty:北宋;南宋;
生卒年查詢字串 Birth-Death date Quote:卒於:南宋, 高宗, 建炎, 二年, 五月,58歲
生年出處 Birthdate Reference:依記錄推算。
卒年出處 Deathdate Reference:「建炎二年夏五月,閱世五十八」(《僧寶正續傳》卷 2)
籍貫 From:新昌(PL000000019705)
宗派:臨濟宗 黃龍派
性別 Gender:
是否為僧人:
是否為歷史人物 Historical Person:
註解(精簡) Notes(simple):宋僧。新昌喻氏(或謂彭、俞氏)。真淨克文禪師(1025-1102)法嗣,大鑑下第十四世。少試經於東京天王寺而得度,復謁克文得法。通唯識奧義,博覽群書,以詩聞名。後遭嫉入獄,踰年獲釋,遂棄僧服入九峰洞山,以文章自娛。著有《林間錄》、《禪林僧寶傳》、《高僧傳》、《冷齋夜話》、《石門文字禪》、《法華合論》、《楞嚴尊頂義》等。(X83n1578_p0701b10;佛光:6011)
註解(完整) Notes(full):

師徒關係 :  
[老師]
  1. 克文   (望月‧卷六‧附錄:047)

著述、史傳、研究論文 Works:
[史傳]
  1. 《嘉泰普燈錄》卷 7
  2. 《佛祖歷代通載》卷 1
  3. 《僧寶正續傳》卷 2
  4. 《石門文字禪》卷 24〈寂音自序〉
  5. 勅建淨慈寺志‧卷10‧覺範惠洪

[著述]
  1. 《冷齋夜話》十卷
  2. 《天廚禁臠》三卷
  3. 《智證傳》一卷(《卍續藏》X63)
  4. 《林間錄》二卷(《卍續藏》X87)
  5. 《林間錄後集》一卷(《卍續藏》X87)
  6. 《楞嚴經合論》十卷(《卍續藏》X12)
  7. 《法華經合論》七卷(《卍續藏》X30)
  8. 《石門文字禪》三十卷(《嘉興藏》J23;《禪門逸書:初編》冊 4,台北:明文)
  9. 《石門題跋》二卷(臺北:新文豐,1985)
  10. 《禪林僧寶傳》三十卷(《卍續藏》X79)
  11. 《臨濟宗旨》一卷(《卍續藏》X63)
  12. 《雲巖寶鏡三昧》一卷(《智證傳》附,《卍續藏》X63)
  13. 《圓覺皆證義》二卷 (遺失)
  14. 《志林》十卷 (遺失)
  15. 《易註》三卷 (遺失)
  16. 《物外集》三卷 (遺失)
  17. 《甘露集》三十卷 (遺失)
  18. 《筠溪集》十卷 (遺失)
  19. 《語錄偈頌》一編 (遺失)
  20. 《起信論解義》二卷 (遺失)
  21. 《金剛法源論》一卷 (遺失)
  22. 《高僧傳》十二卷 (遺失)

[研究論文]
  1. Keyworth, George Albert. 2001. Transmitting the Lamp of Learning in Classical Chan Buddhism: Juefan Huihong (1071-1128) and Literary Chan.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 劉楚妍 2008《洪覺範「文字禪」思想及其與士大夫之交遊》,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畢業論文。
  3. 吳靜宜 2004《惠洪文字禪之詩學內涵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畢業論文。
  4. 吳麗虹 1997《惠洪覺範禪學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畢業論文。
  5. 小島岱山 2001〈五台山系華嚴思想の中國的展開 (二) ── 慧洪覺範に與えた李通玄の影響〉,《印度学仏教学研究》98,頁 745-749。
  6. 小早川浩大 2004〈《林間録》に関する一考察〉,《駒沢大学大学院仏教学研究会年報》37,頁 45-64 (L)。
  7. 小早川浩大 2005〈《林間録》の《禅林僧宝伝》への引用について〉,《駒沢大学大学院仏教学研究会年報》38,頁 49-69 (R)。
  8. 小早川浩大 2005〈晩年の覚範慧洪の五家宗派観の変化について〉,《宗学研究》47,頁 245-250 (R)。
  9. 小早川浩大 2006〈《林間録》の諸本について〉,《宗学研究》48,頁 217-222 (R)。
  10. 小早川浩大 2006〈覚範慧洪に対する評価──《人天眼目》への引用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08,頁 157-160。
  11. 小早川浩大 2006〈覚範慧洪の開悟に関する一考察〉,《駒沢大学仏教学部論集》37,頁 299-312。
  12. 廖肇亨 2004〈惠洪覺範在明代──宋代禪學在晚明的書寫、衍異與反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4,頁 797-837。
  13. 張美鈴 2003《釋惠洪及其詞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畢業論文。
  14. 彭雅玲 2001〈創作與真理──北宋詩僧惠洪的創作觀與真理觀析論──以《石門文字禪》為討論中心〉,《臺北師院語文集刊》,頁 97-132。
  15. 林伯謙 2000〈惠洪非「浪子和尚」辨〉,《東吳中文學報》,頁 19-71。
  16. 林伯謙 2001〈惠洪《智證傳》研究〉,《東吳中文學報》,頁 83-124。
  17. 林伯謙、陳弘學編 2005《標點注釋智證傳》,台北 : 秀威資訊科技。
  18. 林嘉雯 2006《惠洪〈臨濟宗旨〉之研究》,臺北: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計畫審核報告書。
  19. 楊曾文 2004〈北宋惠洪及其《禪林僧寶傳》〉,《江西師範大學學報》37-1,頁26 - 29。
  20. 水野弥穂子 1995〈《林間録》から《正法眼蔵》へ〉,《道元思想大系》15,京都:同朋舎出版。
  21. 皮朝綱 1996〈慧洪以禪論藝的美學意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3.2,頁 56 - 60, 66。
  22. 胡艷惠 2003〈浪子和尚與佛門史遷──以「憤書說」探索《禪林僧寶傳》與 《史記》之交涉〉,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第十四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23. 荻野独園 1973《近世禪林僧寶傳》,京都:思文閣。
  24. 蕭麗華、吳靜宜 2003〈蘇軾詩禪合一論對惠洪「文字禪」的影響〉,新竹:玄奘大學「佛學與文學學術研討會」。
  25. 蕭麗華、吳靜宜 2004〈惠洪詩禪的「春」意象──兼為「浪子和尚」辯誣〉,《佛學研究中心學報》9,頁 155-176。
  26. 藍慶尉 2005《惠洪「文字禪」研究》,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27. 鄭群輝 1995〈瘦搭詩肩古佛衣──論北宋文學僧慧洪覺範〉,《韓山師範學院學報》4。
  28. 鄭群輝 1996〈論北宋高僧慧洪覺範的文學成就〉,《人海燈》1,頁 73-90。
  29. 釋見融 2008《北宋惠洪禪師──初探其生平、歷史形象及著作特色》,宜蘭: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畢業論文。
  30. 長谷川昌弘 1996〈《石門文字禅》よりみたる北宗禅宗史〉,《東海仏教》41,頁 1-12。
  31. 陳士強 1989〈《林間錄》蠡測--禪籍導讀之二〉,《法音》。
  32. 陳自力 2005《釋惠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3. 雷維霖 2000〈一個禪師的文學養成教育──大慧與覺範慧洪的友誼〉,《中華佛學學報》 13.2,頁 369-384。
  34. 麻天祥 1992〈宋代禪宗的新視向──惠洪與文字禪〉,《1992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中國歷史上的佛教問題》,臺北:佛光出版社 。
  35. 黃啟江 1991〈僧史家惠洪與其「禪教合一」觀(上)〉,《大陸雜誌》4-80,頁 221-243。
  36. 黃啟江 1991〈僧史家惠洪與其「禪教合一」觀(下)〉,《大陸雜誌》5-80,頁 145-154。


駐錫地(字串) Active at:江西筠溪石門寺;臨川北禪景德寺;筠州清凉寺
SameAs:
Occurs in:



問題回報(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