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A002034 】(人名:1 筆,群組:0 筆) :
說明 阿育王(ā yù wáng)
A002034 別名 Alternative Names:[正體中文] 阿輸迦,阿輸伽,阿輸柯,阿恕伽,阿戍笴,阿儵,阿叔迦,阿育,育王,無憂王,天愛喜見王,天竺鐵輪王
[巴利文 (羅馬轉寫)] Asoka
[梵文 (羅馬轉寫)] Aśoka,Devānāṃpriya priyadarśin
[日本語] あいくおう
規範碼 ID No :A002034
舊編碼:G0035
卒年 Death:-0232-01-01 ~ -0232-12-31
朝代 Dynasty:印度;
卒年出處 Deathdate Reference:(
http://zh.wikipedia.org/wiki/阿育王,2012.06.29)
性別 Gender:男
是否為僧人:否
是否為歷史人物 Historical Person:是
註解(精簡) Notes(simple):中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第三世王。西元前三世紀左右出世,統一印度。其祖父即孔雀王朝之開祖旃陀羅笈多大王,其父為賓頭沙羅王。據傳說,阿育王在位期間 ,共建造八萬四千座佛塔。即位的第17年,在華氏城由帝須長老舉行第三次佛教結集,使佛教成為了印度全國性的宗教。(佛光:3632;佛百:3137.1;
http://zh.wikipedia.org/wiki/阿育王,2012.06.29)
註解(完整) Notes(full):
西元前三世紀左右出世,為中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第三世王。(佛百:3137;佛光:3632;g010p0195)第一個統一印度的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約莫擊敗百位兄弟後才順利登上王位,在位期間為西元前268-232年左右,阿育王時代可說是孔雀王朝的全盛顛峰期。繼第一代孔雀王朝君主旃陀羅笈多幾乎完成印度的統一大業後,阿育王更將東南海岸唯一尚未納入版圖的羯陵伽國加以征服。就在此戰役中據說死傷超過十萬人,眼見戰爭的悲慘、以及無辜百姓與牲畜犧牲而深感悔悟,於是一改過去成為一位熱心的宗教家,在全國各地豎立起許多石柱,國界邊境則將岩石磨平後刻上詔敕,除了表明自己的決意外,更希望能藉由正法(dharma)來發揚其政治理想,徹底讓民眾瞭解後以期得到共識與協助。這被稱為「阿育王碑文」的遺蹟,至今仍殘留部分在印度各地。阿育王除了篤信佛教外,更極力地推薦給所有的人。他禁止無意義的殺生,還為貧窮的百姓廣設收容所與醫院,沿著道路種植樹木,每三里半就鑿一口井,建立國家倉庫儲存物資好在災害發生之際發揮賑災的功效。為了增加農作物產量,挖鑿運河及儲水池等,阿育王將所有的力量投入上述各種社會福利和內政。除此之外,為了宣揚佛教而建立寺院,在佛陀相關之地(例如藍毘尼園等)蓋紀念塔或石柱並親自參拜,同時降低該地區的稅金。基於君主的保護,佛教由此興盛至印度全國各地,得到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之後他派兒子摩哂陀(Mahinda)往錫蘭(斯里蘭卡),於是此地成為保守派上座部重要中心。阿育王時代也進行了佛典的集結,被稱為第三結集。阿育王並不會因為熱心佛教就打壓其他宗教,相反的還積極地保護了當時的耆那教與婆羅門教。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所載的阿輸迦王與頻毗婆羅王無關。(T50n2053_p0236a14;西域註:629;インド仏教:009)SameAs:Occurs in:問題回報(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