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A003586 】(人名:1 筆,群組:0 筆) :
說明 朱熹
A003586 別名 Alternative Names:[正體中文] 文(
wén),雲谷老人,滄州病叟,考亭先生(
kǎo tíng xiān shēng),紫陽先生(
zǐ yáng xiān shēng),朱晦翁,朱晦庵,朱仲晦,朱元晦,朱季延,朱沋郎,朱夫子,朱子,朱文公,徽國公(
huī guó gōng)
規範碼 ID No :A003586
人名群組 Person Group:程朱;
生年 Birth:+1130-10-25
卒年 Death:+1200-01-25 ~ +1201-02-11
朝代 Dynasty:南宋;
生卒年查詢字串 Birth-Death date Quote:生於:南宋, 高宗, 建炎, 四年, 九月, 十五日 卒於:南宋, 寧宗, 慶元, 六年
生年出處 Birthdate Reference:「宋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九月十五日午時誕生於福建尤溪鄭氏草堂」(
維基百科)
卒年出處 Deathdate Reference:「卒於寧宗慶元六年,享年七十一」(佛光:2464)
籍貫 From:婺源(PL000000020205)性別 Gender:男
是否為歷史人物 Historical Person:是
註解(精簡) Notes(simple):南宋理學集大成者。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累官轉運副使、秘閣修撰,終寶文閣待制。一生致力儒學,承二程及周濂溪之學,開程朱理學之風。於建陽雲谷,結草堂「晦庵」講學,世稱「考亭學派」。理宗朝贈太師,封徽國公,諡文公。有 《近思錄》、《四書章句集註》、《周易本義》等作,後人輯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朱子語類》。
(中名:267;佛光:24;64X86n1607_p0609a13 ;
http://zh.wikipedia.org/wiki/朱子?variant=zh-tw,2011.07.06;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2.htm,2011.09.09)
註解(完整) Notes(full):
道謙禪師法嗣。紹熈中除煥章閣待制,理宗朝贈太師,封徽國公,諡文公。少年不樂讀時文,因聽一尊宿談禪,直指本心,遂悟照照靈靈一著。年十八,從劉屏山游,山意其留心舉業,搜之篋中,惟《大慧語錄》一帙而已。熹嘗致書道謙曰:「向蒙妙喜開示,從前記持文字、心識計較,不得置絲毫許在胸中,但以狗子話時時提撕。願投一語,警所不逮。」謙答曰:「某二十年不能到無疑之地,後忽知非勇猛直前,便是一刀兩段。把這一念提撕狗子話頭,不要商量、不要穿鑿、不要去知見、不要強承當。」熹於言下有省。朱熹著述共有七八十種之多,收入《四庫全書》的有四十部,其中最著名有:
《近思錄》、《四書章句集註》《詩集注》《通鑒綱目》《宋名臣言行錄》《楚辭集注》、《易學啟蒙》,後人集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朱子語類》。
(《居士分燈錄》卷2;《佛法金湯編》卷15;維基百科)著述、史傳、研究論文 Works:[史傳]
- 《佛法金湯編》卷15
- 《佛祖歷代通載》卷20
- 《佛祖綱目》卷38
- 《名公法喜志》卷4
- 《居士分燈錄》卷2
- 《建州弘釋錄》卷2
- 《建州弘釋錄》卷2
- 武林梵志‧卷8‧朱熹
[著述]
- 《朱子文集大全類編》一百十一卷
- 《朱子語類大全》一百四十卷
[研究論文]
- 劉振雄2003〈略論朱熹「人性本善」說與佛教中國化中之「佛性」的關聯──以朱熹四書集注與圭峰宗密華嚴原人論為例〉,《哲學與文化》30.6,頁43-61。
- 劉澤亮2003〈儒釋之間:朱熹與禪散論〉,《普門學報》15,頁167-181。
- 曾春海1999〈朱熹理學與佛學之交涉〉,《哲學與文化》26.9,頁794-804+892-893。
- 林佳蓉2003〈朱熹詩中的佛老意識〉,《國文學報》33,頁165-187。
- 熊琬1982《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 福田殖1993〈朱熹的死生觀〉,《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 荒木見悟1993〈朱子學與太慧宗杲〉,《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 蔣義斌1988《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臺北:臺灣商務。
- 黃瑩暖2000〈朱熹的鬼神觀〉,《國文學報》29,頁77-115。
SameAs:Occurs in:問題回報(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