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A001257 】(人名:1 筆,群組:0 筆) :


說明

智旭(zhì xù)
引用網址


別名 Alternative Names:
[正體中文] 靈峰蕅益(líng fēng ǒu yì),鍾大朗(zhōng dà lǎng),鍾際明(zhōng jì míng),鍾振之(zhōng zhèn zhī),鍾聲(zhōng shēng),釋大朗(shì dà lǎng),八不道人,始日大師,鍾始聲(zhōng shǐ shēng),藕益智旭(ǒu yì zhì xù),靈峯(líng fēng),智旭際明,蕅益素華,旭道人,蕅益(ǒu yì),西有沙門,靈峯藕益大師,西有道人,蕅益智旭

規範碼 ID No :A001257
舊編碼:B1402
生年 Birth:+1599-06-24
卒年 Death:+1655-02-26
朝代 Dynasty:明;清;
生卒年查詢字串 Birth-Death date Quote:生於:明, 神宗, 萬曆, 二十七年, 五月, 初三日 卒於:大清, 世祖, 順治, 十二年, 正月, 二十一日
生年出處 Birthdate Reference:「萬曆二十七年己亥五月三日亥時。」(《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 1)
卒年出處 Deathdate Reference:「順治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年五十七。」(《九華山志》卷 4)
籍貫 From:木瀆(PL000000010106)
性別 Gender:
是否為僧人:
是否為歷史人物 Historical Person:
註解(精簡) Notes(simple):淨土宗第九祖,鍾氏。初學儒,以聖學自任,作〈闢佛論〉數十篇。天啟二年(1622),從憨山之徒雪嶺剃度,命名「智旭」。後入徑山參禪,性相二宗,一時透徹。時見律學退廢,以興律為己任。既述《毗尼集要》。究心台宗諸部,賢首、法相等學。歷於溫陵、海州、長水、新安,廣宏經教,而歸老於孝豐靈峰,篤志淨土。有《梵網合註》等。(佛光:5019;佛名:747)
註解(完整) Notes(full):

作譯資料 :
  1. 阿彌陀經要解(T1762)
  2.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T1850)
  3. 教觀綱宗(T1939)
  4. 靈峰宗論(選錄〈蕅益大師年譜〉、〈書重刻靈峰宗論後〉、〈刻闢邪集序〉)(B0130)
  5. 靈峰宗論(選錄〈蕅益大師年譜〉、〈書重刻靈峰宗論後〉、〈刻闢邪集序〉)(B0130)
  6. 法海觀瀾(B0131)
  7. 選佛譜(B0136)
  8. 蕅益三頌(JB095)
  9. 周易禪解(JB096)
  10. 天樂鳴空集(JB097)
  11. 闢邪集(JB120)
  12. 蕅益大師佛學十種(選錄「性學開蒙」.「梵室偶談」兩種)(JB214)
  13. 蕅益大師佛學十種(選錄「性學開蒙」.「梵室偶談」兩種)(JB214)
  14. 絕餘編(JB216)
  15. 閱藏知津(JB271)
  16.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JB348)
  17. 楞嚴經玄義(X0284)
  18. 楞嚴經文句(X0285)
  19. 楞伽經玄義(X0328)
  20. 楞伽經義疏(X0329)
  21. 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X0370)
  22. 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X0371)
  23. 盂蘭盆經新疏(X0377)
  24. 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X0430)
  25. 金剛經破空論(X0479)
  26. 金剛經觀心釋(X0480)
  27. 般若心經釋要(X0555)
  28. 法華經玄義節要(X0589)
  29. 法華經綸貫(X0615)
  30. 法華經會義(X0616)
  31. 遺教經解(X0666)
  32. 四十二章經解(X0670)
  33. 八大人覺經略解(X0672)
  34. 梵網經玄義(X0693)
  35. 梵網經合註(X0694)
  36. 菩薩戒本箋要(X0702)
  37. 菩薩戒羯磨文釋(X0703)
  38. 十善業道經節要(X0706)
  39. 毗尼珍敬錄(X0708)
  40.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X0719)
  41. 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釋(X0745)
  42. 佛說齋經科註(X0749)
  43. 百法明門論直解(X0805)
  44.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X0824)
  45. 唯識三十論直解(X0828)
  46. 觀所緣緣論直解(X0831)
  47. 觀所緣緣論釋直解(X0833)
  48. 因明入正理論直解(X0859)
  49. 真唯識量略解(X0862)
  50. 八識規矩直解(X0895)
  51. 相宗八要直解(X0901)
  52.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X0905)
  53. 教觀綱宗釋義(X0974)
  54. 沙彌十戒威儀錄要(X1121)
  55. 在家律要廣集(X1123)
  56. 律要後集(X1124)
  57. 梵網經懺悔行法(X1137)
  58. 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X1485)
  59.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X1486)
  60. 見聞錄(X1641)

師徒關係 :  
[老師]
  1. 傳燈   (X88n1667_p0565c16)
  2. 雪嶺   《新續高僧傳》卷9:「從其徒雪嶺剃度,明天啟二年也。」 http://cbetaonline.dila.edu.tw/B27n0151_p0094b02
[弟子]
  1. 成時   《新續高僧傳》卷45:「及見蕅益法師,遂終身依止,卒傳其道。」 http://cbetaonline.dila.edu.tw/B27n0151_p0337b15
  2. 蒼輝   《北天目靈峰寺志.卷4.蒼輝禪師》:「師為智旭徒」 http://buddhistinformatics.dila.edu.tw/fosizhi/ui.html?book=y137&cpage=0043

著述、史傳、研究論文 Works:
[著述]
  1. 〈重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收於《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卍續藏》X37)
  2. 《五戒相經略解》一卷(收於《藕益大師全集》)
  3.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一卷(《卍續藏》X37)
  4. 《佛說盂蘭盆經新疏》一卷(《卍續藏》X21)
  5. 《佛說齋經科註》一卷(《卍續藏》X44)
  6.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箋要》一卷(收於《在家律要廣集》卷 2,《卍續藏》X60)
  7. 《八大人覺經略解 》一卷(《卍續藏》X37)
  8. 《八識規矩直解 》一卷(《卍續藏》X55)
  9. 《十善業道經節要》一卷(《卍續藏》X39)
  10. 《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一卷(《卍續藏》X21)
  11. 《占察善惡業報經疏》二卷(《卍續藏》X21)
  12. 《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一卷(《卍續藏》X74)
  13. 《周易禪解》十卷(《嘉興藏》J20)
  14. 《唯識三十論直解 》一卷(《卍續藏》X51)
  15. 《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釋》一卷(《卍續藏》X44)
  16. 《四書藕益解》四卷(收於《藕益大師全集》)
  17. 《因明入正理論直解》一卷(《卍續藏》X53)
  18. 《在家律要廣集》三卷(《卍續藏》X60)
  19.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四卷(《卍續藏》X55)
  20.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六卷(《大正藏》T44)
  21. 《大悲行法辯訛》一卷,附觀想偈略釋、法性觀、懺壇軌式三種(中國國家圖書館)
  22. 《宗鏡錄刪正》[出自《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 1]
  23. 《密藏指南》(趙越輯)
  24. 《寒茄集》(弘一大師輯,佛學書局)
  25. 《幻遊襍集》
  26. 《律要後集 》一卷(《卍續藏》X60)
  27.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 》十卷(《卍續藏》X51)
  28. 《戒消災經略釋》一卷(收於《在家律要廣集》卷1,僅存〈玄義〉,《卍續藏》X60)
  29. 《教觀綱宗 》一卷(《大正藏》T46)
  30. 《教觀綱宗釋義 》一卷(《卍續藏》X57)
  31. 《旃珊錄》一卷[出自《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 1]
  32. 《梵網經合註 》七卷(《卍續藏》X38)
  33. 《梵網經懺悔行法 》一卷(《卍續藏》X60)
  34. 《梵網經玄義 》一卷(《卍續藏》X38)
  35. 《楞伽經玄義 》一卷(《卍續藏》X17)
  36. 《楞伽經義疏 》九卷(《卍續藏》X17)
  37. 《楞嚴經文句》十卷(《卍續藏》X13)
  38. 《楞嚴經玄義 》二卷(《卍續藏》X13)
  39. 《沙彌十戒威儀錄要》一卷(《卍續藏》X60)
  40. 《法海觀瀾》五卷(收於《大藏經補編》第 24 冊)
  41. 《法華經會義 》十六卷(《卍續藏》X32)
  42. 《法華經玄義節要 》二卷(《卍續藏》X28)
  43. 《法華經綸貫 》一卷(《卍續藏》X32)
  44. 《淨信堂初集》三卷(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
  45. 《淨信堂答問》三卷(收於《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 2,《嘉興藏》J36)
  46. 《準提持法》一卷[出自《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 1]
  47. 《百法明門論直解 》一卷(《卍續藏》X48)
  48. 《相宗八要直解》一卷(《卍續藏》X55)
  49. 《真唯識量略解》一卷(《卍續藏》X53)
  50. 《絕餘編》四卷(《嘉興藏》J28)
  51. 《般若心經釋要 》一卷(《卍續藏》X26)
  52. 《菩薩戒本經箋要 》一卷(《卍續藏》X39)
  53. 《菩薩戒羯磨文釋 》一卷(《卍續藏》X39)
  54. 《蕅益大師佛學十種》二卷(選錄「性學開蒙」、「梵室偶談」二種,《嘉興藏》J28)
  55. 《藕益三頌》一卷(《嘉興藏》J20)
  56. 《藕益大師全集》
  57. 《袁子》[出自《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 1]
  58. 《西有寱餘》[出自《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 6、卷 7]
  59. 《西齋淨土詩》(收於《淨土十要》卷 8,《卍續藏》X61)
  60. 《見聞錄 》一卷(《卍續藏》X88)
  61. 《觀所緣緣論直解 》一卷(《卍續藏》X51)
  62. 《觀所緣緣論釋直解 》一卷(《卍續藏》X51)
  63. 《論語點晴補注》二卷
  64.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一卷(《卍續藏》X74)
  65. 《選佛譜》六卷(收於《大藏經補編》第 24 冊)
  66. 《遺教經解》一卷(《卍續藏》X37)
  67.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十八卷(《卍續藏》X40)
  68. 《重訂諸經日誦》二卷[出自《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 1]
  69. 《金剛經破空論 》一卷(《卍續藏》X25)
  70. 《金剛經觀心釋 》一卷(《卍續藏》X25)
  71. 《閩遊集》[出自《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 6]
  72. 《閱藏知津》四十四卷(《嘉興藏》J31;J32)
  73. 《闢邪集》二卷(即《天學初徵》、《再徵》,《大藏經補編》第24冊)
  74. 《阿彌陀經要解》 一卷(《大正藏》T37)
  75.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十卷(《嘉興藏》J36)
  76. 會補《毗尼珍敬錄》二卷(廣承輯錄,《卍續藏》X39)
  77. 較《三千有門頌略解》一卷(《卍續藏》X57)
  78. 較《天樂鳴空集》三卷(《嘉興藏》J20)
  79. 重輯《沙彌十戒威儀錄要》一卷(《卍續藏》X60)

[史傳]
  1. 《九華山志》卷 4
  2. 《九華山志》卷首
  3. 《淨土聖賢錄》卷 6
  4. 《蓮居庵志》卷 3
  5.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 1

[研究論文]
  1. 1922〈仏説阿弥陀経要解訳述(附録)〉,《叡山宗教》。
  2. 1923〈仏説阿弥陀経要解訳述巻中(附録)〉,《叡山宗教》。
  3. 1935〈求那拔摩譯智旭箋要《五戒經箋要並補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51,頁 333。
  4. 1937〈智旭集《占察善惡業報懺儀》〉,《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54,頁 9。
  5. 1940〈智旭著述《金剛破空論》(附心經釋要)〉,《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55,頁 320。
  6. 1941〈智旭疏《楞伽經義疏》〉,《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篇》65,頁 356。
  7. 1941〈智旭輯述《學菩薩戒法梵網經下卷梵網經懺悔行法半月誦菩薩戒儀》合本〉,《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篇》65,頁 313。
  8. 1944〈智旭著《般若知津》〉,《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55,頁 492。
  9. Foulks, Beverley. 2008. “Duplicitous Thieves:Ouyi Zhixu’s Criticism of Jesuit Missionariesin Late Imperial China.”( 狡辯的小偷──蕅益智旭在帝制中國晚期對基督徒的批評)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21, pp. 55-75.
  10. Kern, Iso. 1992. Buddhistische Kritik am Christentum im China des 17. Jahrhunderts : Texte von Yu Shunxi (?-1621), Zhuhong (1535-1615), Yuanwu (1566- 1642), Tongrong (1593-1679), Xingyuan (1611-1662), Zhixu (1599- 1655) . New York: P. Lang.
  11. 中山正晃 1973〈智旭の仏教観〉,《印度学仏教学研究》42,頁 285-288。
  12. 利根川浩行 1980〈藕益智旭の戒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57,頁 350-353。
  13. 利根川浩行 1981〈智旭撰《重定授菩薩戒法》について〉,《天台学報》23,頁 98-102。
  14. 劉澤亮 2003〈《周易禪解》哲學智慧通觀〉,《哲學與文化》349,頁 63-78。
  15. 古國順 1975〈智旭法師及其閱藏知津〉,《慧炬》137-138,頁 6-14。
  16. 吳苔綺 2008《知禮精簡一念心與智旭對一念心之詮釋的對比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17. 喜里山光観 1931〈藕益と浄土教〉,《叡山学報》4,頁 1-14。
  18. 單正齊 1998《《起信論裂網疏》思想探析──論智旭對真心系思想之批判及性相二宗的調和》,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畢業論文。
  19. 單正齊 2001〈《起信論裂網疏》思想探微──論智旭對《起信論》真心系〉,《宗教學研究》50。
  20. 夏金華 1993〈蕅益大師與《周易禪解》〉,《圓光佛學學報》創刊號,頁 255-268。
  21. 大松博典 1993〈禪と天台──智旭の場合〉,《宗學研究》35,頁 225-231。
  22. 姚治華 1994〈生生之易與如如之真──論智旭的三教合一思想〉,《東南文化》2,頁 196-201。
  23. 安藤俊雄 1954〈藕益智旭の性具思想──傳燈との交涉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5,頁 273-276。
  24. 岩城英規 1991〈智旭《周易禅解》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79,頁 121-125。
  25. 岩城英規 1993〈智旭の起信論解釈について〉,《天台学報》35,頁 103-106。
  26. 岩城英規 1998〈智旭の戒律思想──心性論との關連性を中心にして〉,《天台学報》40,頁 82-90。
  27. 岩城英規 1999〈藕益智旭の《首楞厳経》解釈〉,《天台学報》41,頁 121-128。
  28. 岩城英規 2000〈智旭の教判論──「通の五時重視」という特徵に焦點を當てて〉,《天台学報》42,頁 85-97。
  29. 岩城英規 2001〈《首楞厳経玄義》から《首楞厳経文句》をみる〉,《天台学報》43,頁 71-80。
  30. 岩城英規 2002〈智旭と山外派──《首楞嚴經》解釋に見る連續性と非連續性〉,《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00,頁 108-113。
  31. 岩城英規 2002〈藕益智旭の《首楞厳経》解釈〉,《木村清孝博士還暦記念論集:東アジア仏教──その成立と展開》,東京:春秋社。
  32. 岩城英規 2006〈智旭と智円──《首楞厳経》注釈の比較に焦点を当て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08,頁 97-102。
  33. 張學智 1999〈從蕅益智旭看明代佛教的融通趨勢〉,《中國傳統哲學新論》,北京:九洲出版社。
  34. 張聖嚴 1977〈近代中國佛教史上的四位思想家──蕅益智旭、太虛唯心、歐陽竟無、印順盛正〉,《華學月刊》65,頁 1-7。
  35. 星宮智光 1987〈藕益智旭の天学批判──明末における釋天論衡〉,《天台学報》29,頁 47-52。
  36. 智旭大師著;靜修大師科釋;諦閑大師講錄;默庵大師註 1993《教觀綱宗科釋、講錄、釋義紀合刊》,臺北縣: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37. 李秀文 2007《蕅益智旭儒佛會通思想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畢業論文。
  38. 杜保瑞 2003〈蕅益智旭溝通儒佛的方法論探究〉,《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縣:華梵大學哲學系。
  39. 林文彬 2002〈試論智旭《周易禪解》天臺學之特色〉,《興大人文學報》32(上),頁 147-172。
  40. 林文彬 2006〈《易經》與佛學的交會──智旭《周易禪解》試析〉,《興大中文學報》19,頁 217-230。
  41. 林良儒 2009《智顗《摩訶止觀》與智旭《彌陀要解》觀法之比較研究—探究觀心法門與持名念佛雙修之義理根據》,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班畢業論文。
  42. 楊秋滿 2005《晚明蕅益智旭之地藏信仰》,臺北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畢業論文。
  43. 池田魯参 1976〈教観綱宗・釈義の教判論〉,《駒沢大学仏教学部論集》7,頁 86-102。
  44. 池田魯参 1976〈智旭教学と天台教判〉,《印度学仏教学研究》49,頁 234-238。
  45. 洪修平 1998〈明代四大高僧與三教合一〉,《佛學研究》7,頁 52-57。
  46. 洪桜娟 2003〈智旭の浄土念仏思想──特に《阿弥陀経要解》を中心として〉,《龍谷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25,頁 70-84。
  47. 浅井円道1972〈智旭の法華経会義等の研究〉,《法華経の中国的展開──法華経研究》4,頁 415-。
  48. 王和群 2009〈王陽明與蕅益智旭《大學》功夫論之研究〉,《法鼓佛學學報》4,頁 147-187。
  49. 王和群 2009〈蕅益智旭的罪感心理之探析〉,《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12,頁 67-80。
  50. 王智勇 2008《蕅益智旭融會思想之研究》,貴州:貴州大學畢業論文。
  51. 王玲月 2008〈從《周易禪解》看生命中的時與位〉,《玄奘人文學報》8,頁 1-52。
  52. 畏因〈明智旭大師淨土法門之特點〉,《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篇》47,頁 243-245。
  53. 篠田昌宜 2003〈智旭《大乗起信論裂網疏》について──眞諦訳《大乘起信論》の引用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03,頁 195-197。
  54. 篠田昌宜 2005〈智旭《大乗起信論裂網疏》における玄談の考察〉,《駒沢大学大学院仏教学研究会年報》38,頁 23-33 (R)。
  55. 篠田昌宜 2006〈智旭の実叉難陀訳《起信論》注釈の理由について〉,《駒沢大学大学院仏教学研究会年報》39,頁 73-83 (R)。
  56. 篠田昌宜 2007〈智旭《大乗起信論裂網疏》における衆生心と専念阿弥陀仏の解釈について〉,《駒沢大学大学院仏教学研究会年報》40,頁 31-42 (R)。
  57. 篠田昌宜 2008〈智旭の《閲蔵知津》における宗密《禅源諸詮集都序》批判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16,頁 84-87。
  58. 篠田昌宣 2007〈智旭《大乗起信論裂網疏》における立義分の解釈〉,《東アジア仏教研究》5,頁 73-84。
  59. 維思 1978〈明代天目山大和尚──蕅益大師(智旭)〉,《浙江月刊》10.12,頁 14-15。
  60. 維思 1978〈明代天目山大和尚──蕅益大師(智旭)〉,《浙江月刊》10.12,頁 14-15。
  61. 羅琤 2003《智旭年譜》,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畢業論文。
  62.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 2006《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頁 139、241。
  63. 蔡金昌 2007〈蕅益智旭《大學直指》初探〉,《興大中文學報》21,頁 253-272。
  64. 蔡金昌 2008〈蕅益智旭《中庸直指》探析〉,《興大中文學報》23,頁 49-66。
  65. 詹秋香 2006《蕅益智旭性相圓融思想之研究──以《大乘起信論裂網疏》為中心》,臺北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畢業論文。
  66. 謝成豪 2009〈明蕅益大師著述繫年〉,《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5,頁 1-48。
  67. 趙東明 2008〈蕅益智旭之天台思想──以《教觀綱宗》為基礎的探討〉,臺北:第四屆法華思想與天台佛學研討會會議論文。
  68. 辻岡良稔 1936〈藕益の性相調和思想に就て〉,《叡山学報》12。
  69. 鄧繼盈 1990《蕅益智旭淨土思想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70. 鄭雅芬 2008〈蕅益大師《論語點睛》探究〉,《興大中文學報》23,頁 119-154。
  71. 釈聖厳 1973〈智旭の著作にあらわれた人びとの系譜〉,《印度学仏教学研究》43,頁 285-290。
  72. 釈聖厳 1974〈智旭の思想と天台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45,頁 326-329。
  73. 釋正持 2003《天台化法四教之研究──以智顗、智旭的論述為主》,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74. 釋立融 2001《蕅益智旭占察懺法之研究》,臺北縣: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75. 釋聖嚴 1975《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特に智旭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76. 釋聖嚴 1980〈藕益大師的淨土思想〉,《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 65 期,臺北:大乘文化。
  77. 釋聖嚴 2001〈《教觀綱宗》緒論〉,《中華佛學學報》14,頁 353-359。
  78. 釋自澹 1999〈蕅益智旭的戒律觀〉,《香光莊嚴》57。
  79. 釋見曄 1997《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臺北: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畢業論文。
  80. 釋見曄 2009〈以蕅益智旭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復興」內涵〉,《中華佛學研究》3,頁 207-250。
  81. 釋隆蓮 1982〈智旭〉,《中國佛教》2。
  82. 金倉圓照 1975〈「蕅益智旭之研究」序〉,《慧炬》137/138,頁 30-32。
  83. 鎌田茂雄 1976〈張聖厳著《明末中国仏教の研究ー特に智旭を中心として》〉,《鈴木学術財団年報》12,頁 138-140。
  84. 鎌田茂雄著;釋會靖譯 2000〈書評:《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特以智旭為中心》〉,《福嚴會訊》26,頁 46-50。
  85. 陳啟文 2008〈《彌陀要解》中四土感生論所顯的心土不二義〉,《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7,頁 2-23。
  86. 陳堅 2004〈智旭對《周易》「大過卦」的佛學解讀〉,《普門學報》21,頁 249-264。
  87. 陳彥戎 2006,《蕅益智旭《周易禪解》儒佛會通思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畢業論文。
  88. 陳榮波 2000〈蕅益智旭《周易禪解》評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1,頁 323-327。
  89. 陳永革 2007《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頁 17、21、25、70、76、84、106-107、116-127、136-155、159-170、174-177、191-195、209、217-222、231、312-511。
  90. 陳英善 1994〈蕅益智旭大師修學心路歷程之探索(上)〉,《獅子吼》33.1,頁 8-14。
  91. 陳英善 1994〈蕅益智旭大師修學心路歷程之探索(下)〉,《獅子吼》33.2,頁 14-20。
  92. 陳英善 1996〈蕅益智旭思想的特質及其定位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8,頁 227-256。
  93. 陳進益 2004《澫益智旭「《易》佛會通」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論文。
  94. 黃俊傑 2006〈如何導引「儒門道脈同歸佛海」──蕅益智旭對《論語》的解釋〉,《法鼓人文學報》3,頁 5-22。
  95. 黃怡婷 2005《釋智旭及其《閱藏知津》之研究》,臺北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畢業論文。
  96. 黃怡婷 2007《釋智旭及其《閱藏知津》之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97. 黃馨儀 2003《釋智旭援佛解易思想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畢業論文。
  98. 黃鴻文 2008《蕅益智旭「現前一念心」研究》,臺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畢業論大。
  99. 龔曉康 2005《蕅益智旭凈土思想研究》,四川:四川大學畢業論文。
  100. 龔曉康 2009《融會與貫通──藕益智旭思想研究》,四川:巴蜀書社。
  101. 龔鵬程 2007〈蕅益智旭唯識學發隱〉,《淡江中文學報》16,頁 1-34。


駐錫地(字串) Active at:九華華嚴庵;北天目靈峯寺
SameAs:
Occurs in:



問題回報(Feedback)